源于宋代辛弃疾诗词《摸鱼儿》前四句———
“更能消几番风雨,匆匆春又归去。惜春长怕花开早,何况落红无数。”
诗人在此叹惜: 如何经得起这隔三差五的风雨呀,春天又不得不匆匆回去啦!只是为了珍爱春天,总怕花儿开得太早; 可不是嘛,眼前已然花落纷纷,一片凋零。时值北方异族南侵不已,战乱频繁。 辛弃疾等壮怀激烈的诗人力主抗击外来侵略,对南宋当局的时时妥协、节节败退极为不满; 无奈力不从心,唯有借题发挥,只得以“惜春”为名,倾吐满腹惆怅之意。
然而,作为北宋时代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在《浣溪纱・一曲新词酒一杯》中则道:“无可奈何花落去,是曾相识燕归来”。同样的怜惜春花落去,晏殊却借助于燕子的过渡与衔接,就发人深思地给予了哲理启迪。 两位都是宋代的杰出诗人,而由于北宋和南宋之时代背景不尽相同,其笔下的“春去也”才会有各自的感情色彩。今天,人们在欣赏樱花满开之时,是否也会因花开花落而思绪万千呢?
(编辑:秦川)